【精华】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小伙伴》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
《小伙伴》这篇课文主要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失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关心。有的说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事,有的说背包可能丢在哪里,而安东把一大半面包放到玛莎手里,他关心的是玛莎需要吃午餐了。这个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针对教材特点及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养成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以此来强化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设置和学生的特点,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为: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2、 以读代讲,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即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紧紧围绕“小伙伴”来引导学生听听、读读、演演、议议,通过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文蕴涵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感情需要,以此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好,老师来考查考查。接着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词。(读对的就送给他一个苹果生字卡片。)这一环节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送苹果生字卡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体味“小伙伴”。
1、读思结合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学生掌握生字词以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设计如下:小朋友,生字词我们掌握了,下面我们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玛莎背包丢了,午餐没了,心理难过极了。那她的小火伴是怎样跟她说的?又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这一问题的设计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强化边读边想的习惯。
2、感情朗读
这是本节课的活动重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而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读来强化,通过读来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把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读准确,然后播放录音,通过听读,纠正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当学生确定读得准确时,我让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来朗读,这里,老师读旁白,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人物,要求朗读过程中配上动作。当学生读到维加的语言“你怎么不吃呢?”时,老师通过范读,学生多次回读,引导学生把问号读出来。当读到“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时,老师通过动作的示范,让学生把维加“一边大口吃一边说”的动作表演出来,还有,当学生读安娜的语言:“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时,老师通过示范,让学生读出安娜责怪、教育的语气,最后是描写安东的语言,老师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两者结合,引导“安东走到玛莎的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最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朗读,(读得好的给予红苹果奖励,2名,其他奖励青苹果)。这样,通过一层层、一步步的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效果。
(三)演一演、议一议、理解“小伙伴”。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他们非常喜欢把“课文”演出来,通过表演,可促进他们深读课文,感悟课文内涵。
1、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朗读,小朋友都掌握了小伙伴的语言,接下来我就加大难度,让小朋友上台表演,使学生入情入境,演中懂情,演中感悟,达成了本课训练目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2、 议一议
一个“几个小伙伴的表现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为什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了意见。有的说:“我会把我的午餐分一半给她吃。”有的说:“我会让几个小伙伴每人分一点给她吃。”等等不同的意见,然后老师小结:是啊,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伙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给予对方最需要的帮助,而不是空口无凭。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对课文有更深的体会,使学生懂得了:要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于老师说,阅读教学,要注意阅读时机的把握,做到及时“反三”。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红萝卜回来了》一文,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我这样板书,简洁清晰地反映了三个小伙伴对待玛莎的做法,可以突出重点,揭示文中内涵,能引导学生体会出要给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24页《倒数》。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的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小数、自然数等)的倒数的 ……此处隐藏7613个字……p>【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利()
④发家拂士()
⑵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
在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这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安排了“巧折巧剪”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是进行图像剪纸。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低层次目标:
(1)学习折纸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运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创作一幅剪纸作品。
(2)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感,体验快乐,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高层次目标:
能设计制作一幅对称剪纸作品,学习团花创作技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欣赏剪纸的艺术特色,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造型纹样,构思剪纸作品。
四、设计思路:
1、通过欣赏民间剪纸艺人郭秀丽徒手剪纸的短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较易于学习掌握的对称剪纸为主线,经过学生初步尝试折、教师讲解演示、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剪纸的折法,体验剪纸的乐趣。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剪出一幅完整的剪纸;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尝试设计制作较具象、繁复的剪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 先欣赏影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剪纸。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它以独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纸上用剪刀、刻刀以阳刻或阴刻的形式表现出个性化的装饰纹 样。并了解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由此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二)大胆尝试,发现问题。
在 折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大胆巧妙的折法。教师在学生试折以后,自己也折一种方法,并在折好的纸上任意画上较简单的纹样,让学生观察剪除的作品为何 会是不相连的,问其原因。然后讲解正确的画纹样的方法,并把其剪下来,展开让学生欣赏创作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大胆的进 行剪刻。虽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还没有任何剪刻技法而言,但在这个阶段却能使学生对剪纸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能够剪出效果不错的窗花,从而更加增强 了自信心。同时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1、图案单一,装饰味不浓。
2、如何使形象不会断裂。
三、教师引导,讲授技法。
1、剪纸从结构处理上分为:阴刻法、阳刻法。
阳刻:保留轮廓线,剪刻去轮廓外空白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连”。阴刻:剪刻去轮廓线,保留轮廓以外的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断”。
2、剪纸的步骤:
(1)折叠:在剪对称的形象时需要对纸张进行折叠。折叠分为对折、多次对折、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等。
(2)起稿:用铅笔在纸上或折叠好的表面上进行图案的临摹或创作。画稿未定前切莫急于动手剪刻。
(3)剪刻:遵循“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的原则。外轮廓和较简单的部分用剪刀剪,内部镂空部分用刻刀刻。
(4)贴裱:平整的粘贴、装裱在对比强烈的称纸上。
3、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小圆纹、月牙纹、锯齿纹、柳叶纹等。
月牙纹:先剪刻内圆弧,再剪刻外圆弧。
锯齿纹:先剪刻直线或弧线,再用剪刀移动着剪出锯齿。
4、团花的设计要点团花一般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分别能够剪出不同个数中心对称的图形。
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具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剪纸的技法、纹样以及窗花的设计要点。
四、尝试练习,形成技能。
1、课件展示几个较简单团花纹样,学生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自己创作的团花纹样;然后进行剪刻;最后把作品粘帖到装饰背景纸上。
2、课件展示几幅稍难度的不同折法的剪纸作品,由这个剪纸作品中找出剪纸常用纹样——月牙纹、锯齿纹,再次加深学生对剪纸纹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可能有部分学生子连接处会出现不连接的现象,教师要给予指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