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5-22 18:47:35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世界多美呀》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她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个童话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田字头”、“羊字头”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它们投入课文所致的情境中。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将设计三个步骤层层推进:首先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出课题,读好课题,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湛、茵、澄”进行正音,对于“ 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句子,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是学生难读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读正确。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世、界、美、鸡和乎”,尤其是“界和美”带有新的偏旁“田字头和羊字头”,两个字中的撇画起笔学生容易写错,因此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首先在导入课文后,出示文本有关词语,让学生以连词成句的方式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在复习旧知同时,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课文的第一段讲了小鸡从蛋壳中看到的世界。这一段语言简练,相信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困难,但学生对小鸡当时的感受可能一下子难以体会到位,因此我设想让学生朗读后,通过交流,在对课文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用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体验小鸡在蛋壳内刚刚醒来的过程,再激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小鸡的感觉,使学生进入了情境,了解蛋壳内小鸡的内心感受,最后指导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还可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增加了趣读性。而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了小鸡所看到的蛋壳外的美丽多彩的世界,语言生动优美,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首先设置情境让学生猜猜调皮的小鸡会怎么做呢?出示相关句子,读后汇报交流自己读懂的。在此过程中,抓住“啄呀啄呀”、“很久”、“才”引导学生把小鸡的辛苦读出来。接着围绕“它从洞眼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地说。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考虑到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是理解的难点,我设想先出示后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脑中放小电影,发挥学生的想象,把他们带入纯净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抓住“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三个词语,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侧重训练,来理解词语。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蓝湛湛”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但是他们只知道“蓝湛湛的天空”,“蓝湛湛的大海”,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很大很深的湖泊也是“蓝湛湛的”。学生对“绿茵茵”了解比较充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用“绿茵茵”练习造句,并教给学生造句的方法。学生对于“碧澄澄的小河”缺乏实际体验,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出示对比图片,帮助学生正确了解“碧澄澄”。我想,当这些抽象的词儿和学生的理解以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了,看着这五彩的世界,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被大自然的美所陶醉并由衷地热爱这个世界。此时再通过学生优美的朗读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从而来感悟课文精妙的语言,在朗读中体悟语言的魅力。第三、四段我相信我班学生有了第二段的亲身体验后,通过读读、演演就能感知小鸡迫切享受大自然的美以及兴奋的内心活动,受到情感熏陶。

三、拓展迁移,了解世界。

我发现,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就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留有许多空白。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鸡看到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了吗?那它还可以去哪里看一看呢?会看到什么呢?这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跟小鸡去旅游,并出示填空:我们来到——————————,看到————————。引导学生学习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体验,将书面语言内化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课外延伸,丰富体验。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个有关读、画、说的选择性作业:喜欢朗读的学生找一段动听的音乐,练习配乐朗读;喜欢美术的学生,可以把你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画笔展现出来;喜欢看书和上网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查找一些有关小动物的出生、成长或搜集世界各地的邮票、图片等,做一个专辑。喜欢采访的学生可以采访你的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出生过程。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 世界多美呀

天空 蓝湛湛的

树木 绿茵茵的

小河 碧澄澄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 ……此处隐藏13394个字……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荫,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 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 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 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和视频)

[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今后可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海岸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

(风成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

[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

****************************

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情景导入]

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各一张(学生观察)

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地形图重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

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

(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

(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

(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

(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地形:① ②

③ ④

(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

*************************

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

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

1、 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

2、 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 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

4、 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

(练习册P20分析题)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

(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

{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分析思考]

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