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5-22 11:50:36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四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的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这就是《孔雀东南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 ……此处隐藏2662个字……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亭送别》。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名剧《西厢记》的一折,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心上人张生的故事,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标:1、体味莺莺的心情,分析其形象。 板书“人物之美”

2、品味曲词之美。 板书

情感目标:1、体会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

2、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词之美。

难点:

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得以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演唱的《长亭送别》片段。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王实甫。

(三)表演擂台,请学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分析文章

1教师提出问题1、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莺莺与张生离别别时,内心有何感受?

根据能力目标2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要注意寻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除了有内心不尽的悲伤和不舍外,还有对未来的忧虑,张生考不上状元,他们两人的爱情就不会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忧虑,张生考上状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2问题2、莺莺是一个善良、多情、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但人们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说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细读课文。

莺莺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她重情义、轻功名上,这可以从她的唱词中看出来。

(五)自由讨论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

本篇课文打动人之处,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语言的美也是至关重要的,请同学们四人结为一组,对你最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讨论,看它没在哪里。

这一环节突出了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要指导学生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去分析。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诗词化、文采飞扬

六、说矫正反馈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莺莺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学生们对莺莺的叛逆精神会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七、说作业布置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何不同,请写一篇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八、说教学创新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亭送别》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对比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