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3 16:28:33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

第一次听师傅指导语文课

优点:

第一:声音很好听

第二:字写的不错

第三:设计很开放

建议:1、不要重复孩子的话,可以让旁边的同学来重复一下,比如说,我听不懂,她刚才说什么了?谁听到了?你的耳朵比何老师还灵光。

你也来重复一下?

2、一定要画田字格,老师的范写对孩子的书写的指导作用很明显。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歌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歌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朱思凝:我觉得是欢快的歌曲,因为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读出欢快的味道来。

跟他意见一样的请起立。你来读读看。

我听得出你很欢快。

我听得出你很激动

我听得出你很高兴。

(蔡老师说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到位,我这个环节太快了,不能齐读,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你比他欢快,能更欢快一点吗?

这样单独的评价来激励孩子达到更个性化的理解。

(也就是说,上诗歌的时候不能把诗歌的意思很直白的传达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诗句的意思)

蔡老师表扬:通过角色互换,学生积极参与,这个环节我做得很好。

假如你是儿童,老师是老爷爷,你来问问我吧?

孩子们会问你从哪儿来呢?你几岁啊?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评价,通过单独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来自何方?

比如说

李子墨问:老爷爷你从哪儿来啊?老师:我从远方来,我从小就离开这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孩子们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2

当我教完《回乡偶书》这节课后,我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备课的时候,很多教学设计我唯恐孩子们不能如我设计的那样去感悟。比如这首诗表达的是贺知章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淡淡的忧伤。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还能很直观地感受得到,可是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较为含蓄,要是要领会作者的那种忧伤、百感交集之情可有点难度了。我在备课时也预想的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如何让他们去感悟这种“忧伤之情”呢?我决定从古诗中的“客”入手。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孩子们把贺知章当做“客”?

2贺知章真的是“客”吗,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预想孩子们肯定不会回答的很正确,可是在课堂上孩子却思维活跃,能紧扣古诗和文中插图去思考问题,还有的孩子的能结合自己生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群二年级的孩子的出色的表现令我佩服不已,孩子在本节课竟然能深刻的领悟到作者内心隐藏的感慨。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们,其实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老师还要广,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3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册第25课《古诗两首》,是唐诗中的极品。它的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难以估量。主要刻画了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策略的实施:

一、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都所感有限。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作品,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阅读,了解诗人,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同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所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仿佛与贺知章同行。

三、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我搜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并把他们按照难易度分为四种不同的星级,让学生自由地在网络上选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也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4

《回乡偶书》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叙事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我先从已学的古诗《咏柳》导入,引出诗人,再介绍诗人背景,使学生对诗人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提出要学好古诗,必须过四关:

一、我会认;

二、我会解;

三、我会读;

四、我会想。

过第一关,我会认,我让学生大声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特别讲解“鬓”字的字形,使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过第二关,我会解,通过四种方法:

1、扩词;

2、换词;、

3、补充;

4、保留,

让学生自悟古诗的大意,交给孩子理解古诗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第三关,我会读,了解诗意后,我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一是要理解诗人的心情,在理解诗人心情时,抓住“客”字重点讲解,体会诗人从主人变为客人的心情;

二是教给学生读诗的技巧,教会学生画出停顿线、重音和升降调。再让学生齐读,配动作再次诵读古诗。过第四关,我会想,我先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小朋友会对贺知章说些什么?创设情境,师生合演回乡,从师生谈话中让学生再次领悟贺知章的思乡情。我再给同学们介绍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让学生了解贺知章是多么的想家乡啊!接下来是生字书写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指出每个字的特点,让学生注意观察,再让学生描红,出示好的书写,给学生做出榜样。

最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制定出了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

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这些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古诗,整节课中,诵读的环节太过匆忙。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得改进。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5

传统语文教学,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往往是:教师唾沫横飞的讲,学生兴味索然的听;教师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绝点 ……此处隐藏6838个字……/p>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2

诗文加上题目和诗人,简简单单35个字,一下子就读完了,这样的文体到底应该怎么教?有的老师觉得诗还不容易,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大概了解意思不就行了?于是,这样的课堂,很是枯燥,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完后高年段的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解释,甚至抄下来,低年段的,几乎是老师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背一遍,万事大吉。

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草》,这首孩子们幼儿园就会背了的古诗,于老教了整整一节课,没有课件、没有投影仪,端正有力的粉笔字、随手几笔却很形象的简笔画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草的世界,他通过让学生给“原”组词,最后带着学生判断诗中的“原”的涵义,非常自然,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名师到底就是名师,但我们也不禁疑惑:古诗都得这样教,都要挖得这么深、这么透?

在教这一课时,我还是按照一贯的作法,先解诗题,知作者,介绍了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诗。

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大部分早就能读甚至能背了,所以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结合图片先理解“鬓毛”“衰”的意思,再来猜“老大”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说家乡话加深对“乡音”的理解,这么一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不难了,最后两句非常浅显,也不用多加解释。

第三步:多诵读,悟诗情。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步。我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去设身处地去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先引导他们回忆了自己对老家的感觉,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哪些人或事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手把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诗人很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多少年了一直没有回来,在外面游离奔波了几十年,头发都已开始花白,终于能回家看看了,想一想,当他来到村口时,他的心情如何?他会想些什么呢?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在这时畅所欲言,由景到物再到人,说出了诗人的激动与兴奋;然后一个“可是”转折出了岁月的无情,想象与现实的冲击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下了印迹,诗人此时的心情在一系列的“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了”的句子中凸现,学生再读这两句时,也显得沉重了起来。花了那么长时间的感悟,也许在应试上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听到连李东阳都能回答出像“他多么想再吃一吃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可惜再也尝不到了”这样的句子,不说心底的触动,光从语言训练上,我就觉得这时间花得挺值的了。

这一堂课下来,我自己也觉得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在朗读方面,我没有具体地指导孩子的朗读。所以孩子们很难做到入情入境地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总之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