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4 11:50:34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小节,通过“我”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铺排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气息,优美的语言带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教完本课我有以下反思。

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运用在低年级的诗文教学中。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使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使语文与美育和谐地得以整合。但也有不足之处。

1、朗读。朗读的形式较单薄,可以通过齐读,也可以指读或分组读,重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2、说话。指名汇报交流与同伴共同学习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效果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交流表达的兴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童真的情感。

3、再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教师评价作小结。其中我的评价语较单薄,还需要加强评价语言训练。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首很美的小诗。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变成各种夏天里的事物,最后当他看到小小的荷塘时却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体会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的感受。这个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基础上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诗的语言很优美,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好理解,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来体会美,感受美,呵护美。

一、字词教学

词语教学我充分利用的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生动的画面帮助孩子理解词语,如:“嬉戏”利用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玩耍的样子,激发学生的想象,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会说:捉迷藏,做游戏等等,这样顺利引出“嬉戏“一词,自然顺当。接着让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小鱼,想象在小河会看见什么?有的说:“能看见河底的水草和鹅卵石。”还有的说:“能看到很多的小伙伴在玩耍。”从而理解“清凌凌”的意思。 “穿梭”利用蝴蝶,蜻蜓在花丛中的飞舞,学生一看动画就明白,不用老师多讲解。

二、 积极创设情境

课堂上我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在感悟“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时,我先让学生欣赏雨滴图,想象自己就是小雨滴,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去移情体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我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说:“我很快乐。”然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反复地朗读,真正地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了语言。

课文的最后一节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全文的题眼所在。通过想象小鱼、雨点的快乐。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我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来了,在荷叶——。这一句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生动了教学,更进一步地点到了诗歌的题眼。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荷叶是因为荷叶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所以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主要原因。

当然本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朗读指导的时候抓住重点的字词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方面我还做得不好,在引导上不是很到位,没有注重实际教学的生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就阅读课向其他老师学习,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3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首很美的小诗。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变成各种夏天里的事物,最后当他看到小小的荷塘时却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体会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的感受。这个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基础上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诗的语言很优美,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好理解,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来体会美,感受美,呵护美。

在教学词语这一环节上,我用了以词带句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单个的词语,也能在具体的语句中把他读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读准课文,为下面朗读指导做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例如:在教学“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再看图理解“清凌凌”这个词,然后出示小鱼在水中游玩的情景,接着让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小鱼,这些小鱼在河里会做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们会在小河里捉迷藏。”有的说:“我们会在小河里吐泡泡。”还有的说:“我们会在小河里做游戏!”又例如:在理解“穿梭”时,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表演“穿梭”,其他学生就是那些花丛,学生感到新奇又有趣,相信一定会印象深刻。

课文的最后一节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全文的题眼所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先出示荷叶图,让学生说说荷叶的样子,通过说,理解荷叶的美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之一。而在此基础上,想象小鱼、雨点的快乐。末尾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我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来了,在荷叶——。这一句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生动了教学,更进一步地点到了诗歌的题眼。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荷叶是因为荷叶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所以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主要原因。然后借此契机让学生积累关于荷叶的诗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露上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主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让他们获得了高尚情操的熏陶。

但是由于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经验不足,个别环节还没有达到诗意的境界:

1、读书时间还不太充分,学生精彩的个别读展示还是少了点。这是由于教学环节的过于“丰满”造成教学时间紧张直至学生个别读环节无法更好展示的结果。

2、在整堂课中,总觉得自 ……此处隐藏5525个字……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嬉戏……说得真的棒极了,不只是我,同学们有对发言者报以热烈地掌声!

同时,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我给他们出示了上学期学过的识字课中的关于春天、秋天的词语,让他们以“真想变成……”为题,仿照课文,用上春天的词语练习说话。孩子们进行了思考后,都非常积极地举起了手。馨悦说:“春天是位小姐姐,她温和地问:想变什么?我想变……最后,我看见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我想变成一本厚厚的书,可以让同学们在温暖的春风里,认真看书,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是很丰富,是我们成人所不能比的!看到还有许多孩子还想发言,于是留作了课后作业:用四季不同的特有的景物相关词语,仿照课文写一写。孩子们很愉快的接受了作业。

我期待着孩子们给我更多的惊喜!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1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依据课文主旨,我创设了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童话情景中亲近大自然,带着玩耍的浓厚兴趣,走进色彩斑斓的夏天,想象“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子的,“雨滴”落在“一片绿叶”上是什么样子,“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中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他们的心里会是怎么想的?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夏日中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夏天,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变点什么,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自己的心愿。虽然写出的一首首小诗略显稚嫩,但那是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体验,纯真情感,实实在在地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收获。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12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诗歌以“我想变”的句式,充分体现了孩子眼中,心中的夏天。

在教学“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段时,我先出示小鱼在水中游玩图,接着让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小鱼,看到这条小河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河里的水真清呀!”有的说:“小河里的水真清呀,清的能看见河底的水草和鹅卵石。”还有的说:“小河的水真绿,真美,我想在这儿安家。”然后让学生再去找文中也形容这河水的词语,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清凌凌”。又例如在理解“穿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蝴蝶在花中飞的图片(不动),接着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蝴蝶,你最想做什么?”有学生说:“在花丛中采花粉。”有的说:“在花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翩翩起舞。”……等学生说完这一些,我就点击图片,出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情景,学生一目了然地找到了相应的词语“穿梭”,无须老师作更多的解释。

教学不足之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首诗内涵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堂上可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出远远多于个人储备的信息量,让学生感悟、领会,然后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读来传达。这样做可能更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13

一、创设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运用在低年级的诗文教学中。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使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使语文与美育和谐地得以整合。

课文的开始,我出示课文情境图,同时播放大自然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知了叫……。让学生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之中,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的学习才会最有效,最主动。在感悟课文中的“我”最想变成透明的雨滴时,教师出示图片并引导:现在夏姐姐把魔棒轻轻一挥,你变成了一滴透明的雨滴,现在睡在绿叶上;你的感受怎么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进入情境后很快就找到了舒服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读了出来。

二、结合情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每创设一个情境时,我都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段时,我请大家读读这段话,想想读着读着你好像看见了什么?有学生就说:“我仿佛看见了清凌凌的小河”。也有学生说:“我看到清清的小河,水底下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教学“最后,我看见大大的荷叶,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让学生欣赏荷叶图,说说荷叶的样子以及自己的感受。(理解“一柄大伞”、“静静地……举着……。)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池塘里荷叶的可爱。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喜欢它,除了它可爱,还有其它原因吗?让学生自读以下诗句,想想,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出示“它还能给谁带来快乐?”(屏幕出示: 来了,在荷叶 。)学生口头说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体会: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别人带来欢乐。

三、教学不足之处: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首诗内涵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堂上可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出远远多于个人储备的信息量,让学生感悟、领会,然后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读来传达。这样做可能更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课后,听了彭教导的评讲我做了修改:

步骤:

(1)读:可以全体组员齐读,也可以几人或一人读,重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2)说:指名汇报交流与同伴共同学习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以引起其余各组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加以补充。

(3)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该段,教师评价作小结。

(如:①透明的雨滴落在绿油油的树叶上,活泼的小鱼游在清凌凌的河水里。多么纯净的世界啊!②绚丽的花丛中,蝴蝶在翩翩起舞;浓密的树阴里,蝈蝈在欢快地唱歌。这些小精灵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啊!③夏夜里的繁星离我们那么近,一闪一闪的,好像在眨着眼睛;弯弯的新月也仿佛夜空中一只金色的小船,等着我们去乘坐。这一切多么美好啊!④夏天,荷叶满塘,小鱼在荷叶下往来嬉戏,无拘无束;雨点在荷叶上跳动,晶莹似珠,叮叮作响,多像在为小鱼弹奏一首欢快的乐曲啊!)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