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标:通过对人民币知识的系统整理,能对人民币清晰的识别,并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在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价值,培养爱护钱币,节约用钱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让生活进入课堂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商场。
2、提问:这是哪里呀?你们想去吗?
在商品玲琅满目的商场里,用什么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呢?有了钱能买到哪些东西呢?
谈话:钱的作用可真大,那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唤起学生生活中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二)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1. 认识1元人民币
①认识1元纸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也可以找出不认识的问问同学,分组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出示:1元纸币。
提问:这是多少钱呀?
请学生上前交流。说说是怎么看出这是1元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1元人民币上有个大写的数字1,边上还有它的单位:元。
让学生仔细看屏幕上的1元人民币,说说自己在上面还看到了些什么。
当学生指出国徽时,指出: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小朋友们爱我们的祖国吗?那我们也要爱护人民币。并让学生说说怎么做才是爱护人民币。
并对人民币上的盲文进行解释。
看完正面,再仔细观察反面,指出少数民族的文字。
根据学生对1元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在小信封中找出1元人民币,并举起。
②认识1元硬币
发现有的学生举起的是1元的硬币。此时课件出示1元硬币。提问:这是1元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1元的硬币证明写着1、元。
此时提问:同样是1元人民币。(指1元纸币)这是什么做成的?
指出:纸做的人民币我们可以叫他纸币。
(指1元硬币)那这个金属做成的硬硬的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叫他硬币。
③课件出示旧版1元,这是1元吗?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介绍:这也是1元,不过这是旧版的1元纸币,我们现在很少用了。
2.认识1角
提问:小朋友,看,这里还有一张1元纸币(出示1角纸币)
哦?有不同意见?
师:这里也有1啊,怎么不是1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单位是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原来这是1角啊,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同样有数字1,单位不同,差的可就远了。
所以我们在观察人民币的时候不但要看数字,还要看看他的单位是多少。
(课件展示1角硬币)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角的纸币,瞧,这是1角的硬币,上面写着一个很大的数字1,边上还有它的单位:角。
3.认识其他人民币
谈话:刚才,我们在课件听了一首歌叫做:一分钱。那你们能在刚才的粉色信封里找出1分钱吗?找到的请举起来。
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指指哪个是一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圈出一分的“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指1分)这是一分,那这是多少?(指2分)这个呢?(指5分)圈出三枚分币。这三枚硬币的单位都是分。
下面谁来做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介绍其他的各是多少钱?(学生上台指出)。
4.分一分
谈话: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你能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呢?
开始分类之前请小朋友们听清要求:两人为一组,还是拿刚才粉色信封里面的人民币,自己分分类,同桌两个人可以轻声的讨论。开始吧!
巡视分类情况。请学生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课件出示学生分类情况。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人民币机会较多,通过分组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或找出不认识的问问同学,这一活动。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认识哪些人民币,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介绍,人民币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重点介绍1元的纸币和硬币,并讲述人民币的一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规范对人民币的认识,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三种,在确定人民币的面值的时候,不但要看数字,也要注意它的单位。在学生认识了1元和1角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看数字和单位的方法,自主认识其余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4.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①元和角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课件
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文具超市逛逛,好吗?瞧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买文具呢!
他们啊想买一本练习本,小朋友帮他们找找,一本练习本多少钱呢?
请小朋友听仔细了:小红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只付了一张纸币。
小明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却付了10张纸币。
这是怎么回事?
10角能买到一本1元的练习本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出示等量关系:1元=10角。
老师这有个小练习考考大家?
(出示:1元= 角,2元= 角,10角= 元,40角= 元)
②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1元=10角,那1角等于几分呢?猜测
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出示)
……此处隐藏16401个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
说课稿 篇9概述:说课流程: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法分析
4、学法分析 5、教学程序分析 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位置: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中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的第二部分内容,即《自发维护正义》。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前三个单元已经学习了权力与义务的基本内涵,对各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也就是说本单元内容是对前几单元内容的自然提升,使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良好的素质,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发维护公平和正义,履行自己的义务。本节课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设置,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这节课不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而且对巩固和提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成果也非常重要,更是本册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维护正义的重要性。
说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教材从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有意于社会的、品德高尚的、正直的人才是社会的时代要求出发,首先让学生认识维护正义的重要意义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是每个有正义感公民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
能力目标:增巨大家思维能力和自发维护正义的实践能力.
说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习与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建立性,给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遇,重在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并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增强维护正义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正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追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时代精神。
说明:这一设计是对学生思想感悟的提升,是新课改理念的集中体现。
4、学习难点分析:
难点:对学生思想感悟的提升
说明: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所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引导和点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映和表现。
5、学习重点分析:
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
说明:培养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初中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所以将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交往、权力和义务,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还很缺少自发维护正义和公平的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该怎样维护自身权力,于是经常采撤消极的态度和做法,忍气吞声,放任不良行为的肆意蔓延。而本节课就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出发,通过理论阐述和事例先容,重在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追求公平、维护正义的公民,将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品德高尚的正直的现代人。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运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段六步的三段每一段分别包括两步,三段为定向自学、导学释疑、互测自结,六步为示标、自学、督学、导学、互测、自结。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在授课时要灵活运用,本节课在三段过程中运用了示标、自学、导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测评(以实践运用为主)等步骤。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案例教学法、(运用杨威制止歹徒作案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必须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举一些舍生取义的故事,创设充满正义氛围的情境,,从而导入新课。)
3、讨论教学法(通过对材料1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正义的时代精神。)
运用这些教学法以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并最终达到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1、探究活动法:通过三道实践活动题,帮助学生树立见义巧为的意识,并培养正义精神。
2、小组讨论法:通过对材料1的分组讨论,完成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正确认识。
五、教学程序分析:
定向自学阶段:包括了示标(包括一二两个环节);自学(包括二三两个环节)两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舍生取义)
同学们,请你们打开自己的记忆词典,查找一下你了解的关于这个词的历史故事、传说和典故。
说明:因为中学生对故事性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且他们对这些东西掌握得也比较多,所以这样的导入,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和教材知识点的安排的,并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大屏幕出示)让学生速记教学目标,除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外,旨在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大屏幕出示材料1)
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选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说明:这一材料的设计有三个目的。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他们感受生活的无处不在,并主动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调解,展开讨论。二是,通过三个相关问题的辩论,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认识。(1、自发遵守规则就是维护正义的基本表现。2、怎样区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导学释疑阶段:主要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
(四):出示有关武汉记者杨威维护正义的漫画
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存在鸿沟的广度,并总结出非正义行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深处自发树立维护正义的意识。
(五):导入下一内容的学习如何维护正义?
出示一道选字填空题,使学生明白,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见义巧为,以保护自身安全。
(六):出示四幅漫画,让学生在感受小名的见义巧为,以便完成下面实际问题的设计。
第七环节设计即包括了研讨释疑,又包含了运用新知测评阶段(因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测试效果)
(七):你该怎么办环节,设计三道情景问题,让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方法。
说明:这一设计是全节课的重点部分,前面的知识铺垫,基本是理论的阐述,实际解决问题的地方很少,而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遇事勤于研究,机智理性的解决问题的习惯,避免自身受到侵害的同时,又能见义而为。
(八):出示名言警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他们维护正义的坚强意志。
(九):设计一道探究活动题:正义连着你我他
活动要求:
探究活动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调查活动的鸿沟要广泛,最终形成的观点必须明确。活动时间为一周。要求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可以调查活动为主,但必须有活动总结。)
说明:让学生走向社会,真正体验正义对我们的重要性,并实践如何见义巧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