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7 07:14:19
《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夹竹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2、认识文章的中心句,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题目,练读)你听说过夹竹桃吗?(了解它不是名贵的花)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并说说知道了什么。

3、师小结:(出示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对于国学大师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出示后半句)

4、指名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5、到底是什么使夹竹桃变成“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我们一起到文章中看看。

二、学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要求: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新词,特别注意一组多音字和后鼻音字。大声朗读课文,长句多读几遍,难读的词反复读一读,争取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出示“参差”及它们其它的读音)

2、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再次自由朗读,思考:是什么使夹竹桃成了季羡林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根据课文其他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句回答

(3)找出课文中回答这一问题的段落。(出示最后一段)

(4)理清课文结构(总分总)

3、精读课文,

(1)看到“韧性”,你想到什么?(板书:生命力强、坚强、永恒……)

(2)“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呢?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段落)

①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其他学生思考从哪些具体地方感受到了它的韧性。

②指名回答,扣住关键字词理解内容,并引导读好。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你来读一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接连不断络绎不绝前赴后继接二连三等等)

这就是“韧性”,永远不会凋谢的、永远那么旺盛的“韧性”。谁来把这种韧性读一读?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读着第二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看得出你已经理解“无日不”了,这其实是个什么句式?仔细看看下一句,是否有类似之处?(理解“无日不”和“无不”的双重否定的用法)

自由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它用两个双重否定是为了强调什么?

不图一时的辉煌,只求一世的美丽;虽然没有惊艳的瞬间,但永存的是永恒的活力。这就是“韧性”,持久的美丽可能才是真正的“韧性”。

③难怪作者用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的反问句式,将他对夹竹桃的赞美表达得如此强烈。院子里的那些花又是怎样的呢?作者难道不喜欢它们吗?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花?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为什么?

②为什么作者写夹竹桃,却要花整整一个自然段来写其他的花,而且写得那么优美?

③迎春、桃花、凤仙花、菊花、夜来香,如果把它们看作人,那么,正当它们年少时,它们以其娇美与浓香吸引了无数目光,但它们很快会被时光所湮没。而夹竹桃却以它的韧性,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永恒的美丽,难道这不是比瞬间的辉煌更美、更可贵的吗?难怪作者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夹竹桃因韧性而带来的别样美丽。

(5)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作业

1、夹竹桃不仅以它的韧性吸引了作者,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幻想。今天,第一项作业,好好读读其它自然段,跟着作者感受平凡的夹竹桃给人的遐思。

2、钢笔字。

四、板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夹竹桃》教学设计。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学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以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可能是一幅画,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花的叶,花朵都有哪些特点?人们把这种花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当代教育家季羡林课写的一篇有关夹竹桃的文章。板书题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二、通览全文,抓住主旨

1、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作者是怎样爱上夹竹桃的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并组织读该句,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作者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板书。

三、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哪儿让你感受最深?细细地品味,在书旁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同学们,我们交 ……此处隐藏22214个字……一堂课所学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资源”意识告诉我们,既要保好教材这个底,又要拓展、挖掘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学习。

《夹竹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有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顾预习收获。

同学们,我们昨晚已经预习了课文《夹竹桃》,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夹竹桃》(学生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回顾一下预习收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读音、字形方面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谁来领读黑板上的词语?边读边纠正,然后齐读一遍。(出示:榆叶梅、熏透、凄清、荇藻、飞蛾、乍起、参差、一嘟噜、玉簪花)

3、师:字词关过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

1、默读2——5段,用“()”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体会。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

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板书:花色“奇妙有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却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感悟花期的“可贵韧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

②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

③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②“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③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④师引导后齐读(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①(生谈体会:花期长)

②“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③指读,齐读。

④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⑤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句运用了——反问。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其中的感情!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书:花期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段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段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花影迷人的“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3、奇妙的幻想,你记住了吗?自己试着填一填。(出示:)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碰巧有几只(),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夜蛾飞过,()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微风(),(),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你幻想它是什么?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爱)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习作结构严谨、完整,进一步突出主题。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这两段。

四、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看一看它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3、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五、板书:

奇妙有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爱

引发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