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5-05-20 14:09:35
【实用】大班教案集锦八篇

【实用】大班教案集锦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画面的构图、设色,提高审美情趣。

2、探索用中锋画丝瓜、侧锋画叶子的方法,尝试表现画面的疏密结构关系。

3、创作结束后能主动清洗国画用具,自觉排队、不拥挤。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过丝瓜。

2、课件:齐白石的作品《丝瓜》,丝瓜系列作品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

教师:你见过的丝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绿色的,细长条,上面有深色的、细细长长的筋脉)

2、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丝瓜》。

教师:画上有什么?有几个丝瓜?除了有丝瓜,还有什么?叶子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弯弯曲曲的线是什么?像什么?(丝瓜有的细一点,有的粗一点,叶子像手掌,藤是弯弯曲曲的,像电话线)

3、师幼共同讨论丝瓜的创作方法。

(1)教师:我们可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叶子用什么笔来画?可以几笔画成?丝瓜用什么笔来画?大概要几笔?筋脉怎么画?

(2)教师小结:用大白云中锋两笔画丝瓜;用提斗侧锋三五笔画出一片叶子;用大白云中锋画主藤和缠绕藤;用小勾线笔浓墨勾画叶子种丝瓜上的筋脉。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运用大小不同的毛笔来绘画,能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

5集体欣赏、交流幼儿作品。

教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侧重从叶子的浓淡变化、丝瓜的形态和构图来评价;知道水多色淡、水少色浓的特点。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能基本理解诗歌所展现地想象意境,感受诗歌中小朋友热爱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情感。

2、 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活动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活动难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配乐诗歌朗诵磁带、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快乐的小屋》。

活动过程:

1、 激发导入:

(1)教师出示背景图配上音乐,师生共同交流对森林美好的感觉:“大森林美吗?你们喜欢大森林吗?”

(2)教师提问,幼儿想象交流。

“小朋友用鹅卵石搭了一间小屋,你们说会是什么样的呢?”

2、 欣赏理解:

(1)、幼儿边听录音边看图片,欣赏诗歌。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内容,教师用诗歌语言概括、表述:

“这间快乐的小屋是什么样的呢?”

“这间小屋快乐吗?你认为快乐在哪儿呢?”

“为什么用萤火虫做灯,用蜘蛛网做窗帘?”

(1)、再次欣赏,幼儿可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快乐的小屋。

(2)、尝试和着音乐朗诵诗歌。

3、 想像表达:

(1)、教师出示快乐小屋的整体图像,幼儿欣赏感受。

(2)、启发想像,大胆交流:“快乐的小屋里都会发生哪些快乐的事情?”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想像中快乐的事。

大班教案 篇3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教学思想: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孩子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他们聆听动物故事,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随处有动物。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分享,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是很欠缺的,而大班语言活动《洗澡》是一则以孩子喜爱的动物形象出现,教孩子如何与同伴相处的故事,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实际情况。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因此,我设定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的角色语言。

2、丰富词汇:看一看瞧一瞧、探探头 探探脑、重手重脚、散了架、泡汤

3、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大家在一起很快乐。

教学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法设计是这样的:

1、以桌面教具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2、以直观形象的桌面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3、以模仿故事中小动物的动作,学习角色对话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词汇和优美语句。

活动过程设计

1、开火车去做客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一开始,我就以开火车去小青蛙家做客导入,为后面的讲述作铺垫,并且设疑——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引发孩子听故事的兴趣。

2、完整地听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听得清楚,以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结合教具欣赏故事,并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让幼儿参与讲述,大胆地学习角色语言及动作,学习词汇,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解决活动重点,突出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4、结合图片给故事排序,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了幼儿对故事发生的顺序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5、结合排好序的图片,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中语句的优美,初步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技能。

6、延伸活动: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快乐地跳舞,既让幼儿进一步懂得了大家在一起很快乐的道理,又做到了动静交替,活跃了气氛,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符合新纲要提出的寓教于乐。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角色语言。

2、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知道大家在一起真快乐。

3、丰富词汇:看一看 瞧一瞧、探探头 探探脑、重手重脚、散了架、泡汤

活动准备:桌面教具:布置桌面森林小屋场景,桌面教具木桶、青蛙、小狗、小胖猪、河马,每段故事图片各一幅,青蛙木偶一个,音乐,故事多媒体动画。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 ……此处隐藏1248个字……早晨的不同,知道要遵时。

1、播放的小学生上学的早晨的录象

(小学生早上做了什么,每个环节花了几分钟,当中蕴含不少小学生的相关信息,如校服、早读、营养、整理书包等)

2、开展录象形式的记忆游戏,提出听记要求,并请幼儿一起猜出表格。

(回忆小学生的早晨,做了什么?花了几分钟?算算一共花了多长时间?几点小朋友要起床了呢?)

3、讨论交流:小学生的早晨和我们幼儿园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准时上学?如何才能准时到校不迟到?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早晨不同的地方,安排好时间、提早出门,预留时间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阅读”、游戏

观看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景,并玩记忆与推算游戏---比较早晨上幼儿园与上小学的不同准备

幼儿观看录象了解小学生早晨是怎样的。

幼儿通过记忆游戏回忆小学生的早晨生活情景。

幼儿推算游戏,算算小学生要几点起床。

在互动中,重点关注对表现时间数量的敏感性。

三、游戏与感受——了解时间的宝贵

1、讨论:你觉得时间象什么?一分钟是长还是短?(大部分孩子会觉得时间短)

2、用一分钟来整理书包,开展一分钟竞赛,让自己一分钟成为一个小学生的样子。(体验一分钟到底有多长,了解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情)

3、看录象,听阿姨、警察、医生、球员、刘翔等说说一分钟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感受一分钟的重要性,知道要珍惜时间)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比一分钟整理书包谁快,感性的体验时间的长短。通过“阅读” 感受不同职业的人一分钟可以干什么重要的事,了解时间对于人们来说多么的重要与宝贵。

互动的重点在于关注对时间问题的情感体验。

大班教案 篇7

存在的不足:

1、没有欣赏音乐的经验。音乐欣赏是音乐领域中最难的一个部分,加上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歌唱活动比较多,音乐欣赏接触得不太多,幼儿在音乐欣赏这方面没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好像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就调不起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不出幼儿的情感。

2、图谱没有充分利用。图谱,运用一些符号来表现音乐的性质,帮助幼儿去解读音乐、理解音乐。在活动前的探讨中,我跟师父在图谱的表现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如何运用符号,运用哪些符号能够将音乐的性质表现出来,又能帮助幼儿进行后面的动作创编。最后我们设计出来的图谱的表现形式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活动中,我却没有充分地将它利用起来,效率不高,其实是在图谱的帮助下,去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3、完整欣赏时,分量不够,音乐没“吃透”。第二部分:结合图谱、完整欣赏、感知性质应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由于幼儿们没有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师自身素质也较低,没能够好好地利用图谱,(当时可能有些紧张)深入地去剖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性质,使得重点部分的分量过轻,幼儿对音乐没有“吃透”,这也对后面的分段欣赏、创编动作和两两合作表演有一定的影响。

4、背景没有,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本以为“包饺子”幼儿们都会比较熟悉,会非常感兴趣。活动中发现幼儿们对包饺子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毕竟作为南方的幼儿在“包饺子、煮饺子”方面还是很缺乏生活经验的,虽然许多幼儿都能说出包饺子的基本步骤,像擀皮这些做起来很有趣,很简单的动作就能表现,幼儿们很愿意做,但饺子在水里的动作,幼儿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相信我们这边的幼儿都没有亲眼看过煮饺子的过程,包肯能很感兴趣,接下去就是吃了,并没有看过饺子在水里的样子,所以很难充分想象,去表现。

5、合作表演时示范不到位。由于第二部分完整欣赏时,没有深入地感知音乐,第三部分的动作创编时,完整的欣赏不够,加上合作表演需要两个人的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幼儿并没有体验到两人合作表演的快乐,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动作模仿进行进一步引导,但怕时间的不够充裕,放弃了,让孩子们进行了自主表演,不过幼儿们在自主表演中都非常大胆、投入,相信体验到了音乐表演的快乐。但第一个活动目标中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兴趣,没有达到。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相关经验。

2、初步认识汉字“子”字、并能用“子”字组词,尝试对儿歌进行简单的彷编。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参加踩影子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儿歌内容图片以及汉字一套,在晴天进行。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呢?(太阳光、月光、电灯光等,照着我们的时候会有影子。)

2、通过和影子做游戏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让幼儿到室外的太阳光下:看看你们有影子吗?现在我们来和影子做游戏好吗?

教师引导幼儿玩一玩:把影子请到前面来,把影子请到后面、左边和右边以及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最后,再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追影子的游戏。

3、通过教师语言,熟悉儿歌内容。

(1)教师:刚才,我们和影子做了许多游戏,知道因为我们挡住了光所以就有了影子。那如果是一个胖子,他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同时出示胖子的图片。)教师:如果是瘦子呢?(出示瘦子图片。)

(2)教师:如果我们做各种动作的时候,我们的影子会怎么样呢?教师做穿裤子的动作,并提问:我在干什么?这时我的影子会怎样?(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

(3)教师做戴帽子、跳房子、踢毽子等动作,引导方法同上。

(4)出示踩影子图片)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也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好吗?今天,老师念一首新的儿歌“踩影子”。

4、学习踩影子游戏。

(1)教师指图朗诵一遍儿歌后,带领幼儿看图文念儿歌。

(2)教师边看图边表演相应动作,鼓励幼儿跟着念儿歌做动作。

5、初步认识汉字“子”字,并能用“子”字组词。

引导幼儿观察图夹文儿歌,请幼儿看一看,指一指:儿歌中哪个字是一样的?启发幼儿说出:除了儿歌中有许多“子”字,还有哪些词也有“子”字呢?谁还能说出其他有“子”字的词来呢?

6、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原有的特点进行儿歌仿编活动。

(1)我们除了有胖、有瘦,还有什么样的?

(2)我们除了能做穿裤子、戴帽子、踢毽子、跳房子,还能做什么动作呢?

鼓励幼儿尽量利用含有“子”字词,仿编儿歌,例如:扣口子、穿袜子、跳绳子等。

教师将幼儿说的内容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幼儿念新编的儿歌。

7、游戏“踩影子”。

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玩踩影子的游戏,游戏前,提醒幼儿要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儿歌念完后,让幼儿互相追逐踩影子,启发幼儿既要踩别人的影子,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影子,不要被别人踩到。

《【实用】大班教案集锦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